热点新闻
首页 > 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的作用机理
灸法是我国传统医学主要的外治方法之一,具有温散寒邪、温通经络、活血通痹、回阳固脱、消瘀散结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医学入门.卷一》说:“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中医学认为艾属温性,其味芳香,善通十二经脉,具有理气血、逐寒湿、温经、止痛、安胎的作用。现代实验研究表明:灸法可调整脏腑功能,促进人体新陈代谢,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防病治病。特别是艾灸治疗各种炎症,或者炎症免疫性疾病有很好疗效。
灸法的药性作用
艾的主要成分是精油,在局部艾熏不同时间可分别抑制金葡菌、乙型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而艾的抑制其它植物和细菌寄生的功效就是这些芳香挥发油成分的作用。虽然艾绒在艾灸过程中进行了燃烧,但药性仍存,其药性可通过体表穴位进入体内,渗透诸经,起到治疗作用。现代研究结果证实,.燃艾时可产生具有治疗作用的化学物质。日本学者称为“艾燃烧生成物”,具有抗氧化并清除自由基和过氧化脂质作用,且后者作用为强,认为艾燃烧生成物可通过灸热由损伤的皮肤渗透进去,艾的燃烧不仅没有破坏其有效药物成分,反而使之有所加强。
灸法的物理作用
艾绒燃烧时产生的热是一种良性治疗因子,施灸点皮肤外温度上升高达130℃左右,皮肤内温度在56℃左右[,说明灸刺激不仅影响穴位表层,而且能通过脆穴深入体内,影响经气,深透筋骨、脏腑以至全身,发挥整体调节作用,而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实验发现艾灸使局部皮温达42℃开始,随温度上升肌细胞间质液的PH值向碱性侧移动,这种移动仅在刺激初发生,长时间刺激及短时间反复刺激则移动减少。施灸30分钟后,局部血管通透性增强顶峰,这种灸热刺激与烫伤引起的过度热刺激不同,属生理炎症反应,本质上具有维持机体稳态的功能。
艾燃烧时还能产生一种辐射能谱在0.8 um一5.6um之间的红外线,这表明燃烧艾绒时的辐射能谱不仅具有热辐射(远红外辐射),而且还具有光辐射(近红外辐射),艾灸的能谱近红外辐射占主要成分,且峰谱在1.5 um附近,这种近红外较远红外波长短,能量强,可直接渗透到深层组织,并通过毛细血管网传到更广泛的部位,而为人体所吸收。杨氏等研究还认为,艾灸时的红外线辐射,既可为机体细胞代谢活动、免疫功能提供必要的能量,也为能量缺乏的病态细胞提供活化能,并有利于生物大分子氢键偶极子产生受激共振,从而产生“得气感”;同时又可借助反馈调节机制,纠正病理状态下得能量信息代谢的紊乱,调控机体免疫功能。
董氏采用热敏电阻温度计与计算机联机实时处理的方法,以耐痛阈定作施灸程度,对比观察了着肤灸、隔姜灸、悬灸、聚光灸及氦氖激光灸对人体穴位皮肤温度及前四种灸法对兔穴位皮肤、皮下与肌层温度的影响,除氦氖激光灸对穴位温度影响微弱,其余灸法都明显改变穴位自皮肤至肌层的温度,并各具规律与特征,提示灸法的穴位作用乃至疗效将随灸法引起的穴位温度变化规律而变化。灸法的穴位作用神经机制研究表明,灸法与温觉肌多觉型感受器关系密切,灸法的退热散热作用,主要是通过多觉型感受器产生的。因此艾灸治疗疾病时产生温热效应时取得疗效的关键。
灸法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丁氏等观察到艾灸可提高老年人红细胞受体(C3b)活性,增强红细胞清除免疫复合物的能力,并能拮抗血清中红细胞免疫粘附抑制因子,增强红细胞免疫功能。张氏灸大椎穴研究艾灸结合皮片移植抗衰老的作用,实验结果表明艾灸加皮植能显著提高老年小鼠地下的红细胞免疫粘附力,增强红细胞β受体的活性,提高下丘脑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结果还表明艾灸加皮植可以向上调节淋巴细
胞β受体的密度,提示β受体可能也介导了艾灸加皮植对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过程。
灸法对血液循环的影响
单氏发现艾灸内关穴可使患者脑阻抗血流明显改善,流入容积速度明显加快,波幅升高30%一50%,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有不同程度下降。艾灸不但对心脑血管功能有明显改善,同时可减低血管外周阻力,降低血粘度。吴氏研究表明:艾灸能明显降低其胆固醇、甘油三酯的含量,显示艾灸良好的调脂作用。同时艾灸后载脂蛋白A(APOA)明显升高,APOA/APOB的比值上升,说明艾灸在调整脂代谢、减缓血脂的异常升高,预防冠心病等方面具有非常显著的效果。
吴氏发现艾灸可明显改善老年及老年前期的全血粘度、全血还原粘度、血沉、血沉方程K值、红细胞聚集指数等血液流变学性质,这对改善微循环障碍,减轻或消除体内瘀血状况有重要意义。黄氏等观察了艾灸对老年大鼠血液流变学、红细胞膜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艾灸组全血粘度、红细胞压积、红细胞膜渗透脆性低于老年组,红细胞膜Na-K-ATP酶活性、红细胞变形能力显著高于对照组,提示艾灸具有延缓老年大鼠血液流变性增龄性增高的作用,其作用可能是通过延缓红细胞膜Na-K一ATP酶增龄性下降而实现的。张氏认为红细胞变形能力则反映周围微循环生理状况,艾灸能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有效改变血液高浓、粘、凝、聚状态。
灸法对炎症的影响
灸法对炎症化学介质的影响
炎症使白细胞、巨噬细胞、肥大细胞和血小板等合成和释放多种炎症介质,间接导致炎症损伤的加重或发展,其中血管活性胺类炎症介质组胺(Hm)、五羟色胺(5一HT)、前列腺素(PGE2)和一氧化氮(NO)等是主要的炎症介质。唐氏实验发现艾灸治疗能减低佐剂性关节炎大鼠血液中组胺、五羟色胺含量,抑制或中止其致炎效应,具有抗炎抑炎作用。此外,还观察到灸后大鼠血液和炎症组织中的去甲肾上腺素(NE)和多巴胺(DA)含量增加,提示艾灸的治疗信息能激活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皮质和交感神经一儿茶酚胺系统,释放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等,抑制炎症灶的血管通透性,从而产生抗炎消肿作用。黄氏实验表明艾灸治疗可明显清除炎症局部组织中前列腺素的含量,从而减轻局部炎症反
应。唐氏实验观察生理范围的一氧化氮对机体是有益的,炎症引起一氧化氮过度增加,起到自由基的损伤和细胞毒性作用,艾灸足三里、肾腧穴可减轻炎症时一氧化氮的过量产生和释放。
灸法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细胞因子可以导致炎症反应加重和发展。唐氏实验表明,导致炎症的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一lβ(IL一lβ)含量增加,局部和全身炎症反应加重。艾灸治疗能降低TNF、IL一lβ水平并趋向正常范围,故而减慢或阻断了炎性细胞因子的致炎效应。其抑制途径可能有受体阻止、表达抑制、信号传导或细胞因子成熟调控等,有待进一步研究。同时发现艾灸提高IL一2含量,从而抑制了炎症反应。郭氏艾灸预处理使缺血再灌注产生的血清炎性细胞因子TNF一α、IL一lβ和IL一6的含量显著降低,周围血白细胞数量明显减少,说明大鼠体内的炎症反应受抑制,神经元受到保护。
核转录因子(NF一kB)在启动机体免疫应答以及众多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中有关键性的作用,同时NF一kB可直接上调调亡抑制因子,并直接抑制调亡相关分子(如:aspases)。黄氏实验发现艾灸治疗可明显清除局部组织中NF一kB,并可能由此改善局部组织的细胞调亡异常,抑制局部组织的增生,从而减轻局部组织的炎症、水肿等症状。
艾灸调节机体代谢的作用
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和过氧化脂质件(LPO)的含量反映了体内自由基的产生和淬灭的平衡。艾灸可使血清过氧化脂质明显降低,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显著升高, SOD /LPO比值大幅度提高。提示灸疗后体内氧化和抗氧化平衡紊乱状态有所改善。王氏等研究也表明艾灸可明显降低血中Lpo水平,提高血清SOD的含量及过氧化氢酶的活力。丁氏等灸足三里、关元等穴位后,老年人机体SOD含量显著增高,增强了机体清除自由基的能力,调整了内环境。唐氏观察艾灸肾俞对各炎症大鼠血清中氧自由基清除剂一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脂质过氧化物一丙二醛(MDA)含量影响,灸治使大鼠血中soD活性升高,表明艾灸能改善炎症时SOD的相对不足与功能减退,提高其活力,增强对氧自由基的清除。灸治后MDA的含量降低,表明灸疗能抑制或阻断炎症时氧自由基的过量产生和释放,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与脂质过氧化,使其终产物MDA降低,并接近正常组水平,因而减少了对细胞的损伤。
在微量元素的代谢与吸收方面,艾灸可降低血清铜含量,而提高血清锌含量。其作用机制可能是刺激足三里增强消化吸收,促进锌的吸收量,抑制铜的吸收量完成的。王氏等对老年人保健灸前后头发锰、锌、铜、铁、钙的含量进行比较,发现灸后老年人头发中锰的增加有非常显著意义;锌、钙的增加有显著意义;铜、铁虽增加,但与灸前比较,差别不明显。
50年代有人认为灸治的实质是一种物理作用,即温热效应,通过刺激皮肤感受器,激发调整神经系统的机能。但近年报道艾灸引起机体的生化变化及功能调节却不是一般的温热刺激所能做到的。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认为艾灸的作用机制更可能是温热效应、光的幅射效应、艾的药性以及艾憔烧产物和气味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综上,艾绒燃烧后可产生芳香油、精油对机体产生调节作用。更重要的是,艾灸产生的光热辐射一方面可以直接刺激局部组织的感受器,通过C纤维、儿茶酚胺类纤维将刺激信号上传至各级中枢,发挥艾灸的调节作用;另一方面,艾灸的光热辐射还可以造成局部组织的生理性炎症反应,使局部血管分支聚集,血管扩张,血管通透性增加以及组织肿胀,白细胞渗出,肥大细胞脱颗粒,从而产生多种生物活性物质,这些生物活性物质进入血液,到达全身各部,引发多种生理效应,发挥调节作用。以上几方面的共同作用,最终使机体的机能发生变化,抗病能力得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