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艾灸疗法

温和灸疗法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发布者::阳光中医针灸推拿   发布时间: :2015-09-10 08:17 浏览次数: :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 DP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患病率可占糖尿病的47%~91%DPN引起的肢体麻木、疼痛、肌无力和萎缩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工作能力。近年来笔者采用单纯温和灸法治疗DPN,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患者均为医院(针灸科、内分泌科)门诊及住院患者,年龄(56.3±13.8);病程(16.3±7.4)年。符合以下诊断及纳入标准:根据1997年美国糖尿病协会(ADA)提出修改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认为糖尿病,并参照WHO多国家糖尿病神经病变调查标准制定DPN诊断标准并进行病例选择。确诊为糖尿病患者;患者皮肤呈对称性麻木、疼痛,下肢较上肢严重,病情进展缓慢;患肢端感觉异常,主要有麻木、蚁行感、发热发凉等,多呈袜子或手套样分布;肌无力或肌萎缩,走路不稳似脚踏海绵或活动受限;腱反射早期亢进,后期减弱或消失,震动感减弱或消失,触觉和温觉降低;神经肌电图检查: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慢。

排除病例标准:有酒精中毒或重金属中毒所致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史者;中枢神经系统有病变者;脑血管意外后遗症患者;出现糖尿病足中、晚期患者;有严重糖尿病急性并发症的患者。

治疗方法:温和灸组

取穴:主穴取肾俞、脾俞、足三里、涌泉;配穴:上肢麻木、疼痛者加曲池、外关,下肢麻木、疼痛较甚者加三阴交、太溪。

方法:取艾条1,将艾条的一端点燃,对准施灸部位(穴位处),约距15~25 mm左右进行熏灸,使患者局部有温热感而无灼痛,至皮肤稍起红晕为度。对于知觉减退的患者,施灸者可将食、中两指置于施灸部位两侧来测知局部受热程度,以便随时调节施灸距离,掌握施灸时间,防止烫伤。肾俞、脾俞每穴灸8~10分钟;其余各穴每穴灸3~5分钟。

施灸的次序及体位:先灸背部肾俞、脾俞,后四肢穴位,由上及下。体位或坐或卧,皆需平直。点定穴位后,不能变动体位及姿势。

隔日治疗1,10次为一疗程,休息2天再进行下一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

疗效评定标准:临床治愈: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消失,肌无力和萎缩消失,腱反射和下肢音叉震动觉恢复正常;显效: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明显减轻,肌无力和萎缩明显好转,腱反射和下肢音叉震动觉增强;有效: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减轻,肌无力和萎缩好转,腱反射和下肢音叉震动觉有恢复;无效:肢体麻木、疼痛、感觉异常无好转,甚至加重,肌无力和萎缩无好转,腱反射和下肢音叉震动觉无恢复。

经治疗,20例患者中,临床治愈1例,显效9例,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0.0%

检测指标变化

温和灸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影响:糖尿病的长期高血糖状态导致一系列代谢紊乱,干扰了神经组织的能量代谢,其结构和功能发生改变。长期高血糖状态,可引起半衰期长的蛋白质普遍糖基化,神经髓鞘蛋白和微管蛋白糖化显著增加,轴突的逆行转运出现障碍,干扰神经细胞蛋白质的合成,导致轴突变性、萎缩,最终形成神经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神经传导障碍。研究结果可以看出,温和灸治疗后,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较前明显下降,和针刺组疗效相近,且优于药物组。说明温和灸治疗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降低,DPN的防治起着一定的作用。

温和灸对血液流变学影响:正常红细胞变形能力(RCD)是维持微循环有效灌注的必要条件。糖尿病患者RCD减退,红细胞聚集,引起血液高凝状态,这些极易造成神经微血管循环障碍,导致神经细胞缺血、缺氧。血液流动性和黏性是影响、控制和调节人体血液循环,特别是微循环以及组织器官供血的重要因素之一。

温和灸对ETNOMDA的影响:DPN是多因素、多层次的复杂病理过程,由血管内皮细胞所分泌的ETNODPN发病中的作用也日渐引起关注。ET是迄今发现作用最强的缩血管物质,局部ET浓度的升高可使微血管产生持久的收缩,从而加重神经组织的缺血、缺氧,同时内皮细胞损伤后,ET的降解能力和拮抗机制被破坏,且血管对ET的收缩作用的敏感性也增加。内源性NO主要来源于血管内皮细胞,已知NO具有舒张血管、抑制血小板黏附聚集的作用,ET-1之间存在反馈调节机制,共同调节血管的紧张度。微血管病变时由于大量氧自由基消耗了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使SOD清除自由基能力下降,过剩的自由基与不饱和脂肪酸发生脂质过氧化连锁反应,产生大量的MDA,造成营养神经血管的基底膜进一步增厚,神经细胞进一步缺血缺氧。60DPN患者治疗前均有ETMDA的增高,治疗后温和灸组和针刺组患者的ETMDA水平均有明显的下降。说明温和灸和针刺有调节细胞因子、清除自由基的作用。

本研究结果提示,温和灸后能降低DPN患者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水平,改善血液黏度。艾灸能有效改变血液高浓、黏、凝、聚状态,增强红细胞变形能力,这对改善微循环障碍、减轻或消除体内瘀血状况、改善神经细胞的缺血缺氧有重要意义。

温和灸治疗DPN作用机制初探

灸法是一种温热的刺激,它有温经散寒、扶阳固脱、活血化瘀以及防病保健的功效。温和灸是艾条灸中的一种方法,是给予局部经络或穴位一个持续的、温和的热刺激,使经络和腧穴主动进行调整气血,发挥治疗功能,其影响范围比针刺要宽,对经络和穴位的刺激比较均匀,从在外的皮部到在内的经络,都能给予基本相同的刺激。所以温和灸的作用比较全面,具有温通、温补、温散3方面的效应,同时有调节经络腧穴气血和调节脏腑气血的作用,适用于疾病时间较长、病变范围较广、既有经络病变又有脏腑病变、既有局部病变又有远端病变的病情。

DPN是糖尿病的一个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是由于糖尿病日久肾阴亏虚、脾气不足,阴损及阳以致肾之阴阳两虚,进而导致气血运行障碍和水液代谢失常,造成气滞、血瘀、痰浊闭阻于经络,肌肤失养,乃本虚标实之证。本虚包括阴虚、气阴两虚和阴阳两虚,涉及的脏腑主要在肾和脾;标实包括瘀血和痰浊的阻滞,病位在经络。故在治疗上应标本兼顾,以益肾健脾、活血化瘀、化浊通络为治则。选取肾俞、脾俞、足三里、涌泉为主要穴位,采用温和灸法,既能温补脾肾,又能温经通络、活血化瘀,使气血通畅,经脉得以濡养。因灸必用火,火性属阳,所以灸法既能益阳,亦能伤阴。但由于阴阳是相互依存的,故在治疗阴阳偏衰的病症时,予以“阴中求阳”“阳中求阴”,可使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

笔者采用的温和灸法,作用温和,重在益气助阳、化浊祛瘀,也有寓“阳中求阴”之意。本研究结果亦已证实,温和灸后,患者的麻木、疼痛等症状较治疗前明显好转,症状积分在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至于阴虚用灸及阴阳两虚用灸的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