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艾灸疗法

三伏天灸疗法

发布者::ygzyzj   发布时间: :2014-06-14 15:31 浏览次数: :

  三伏天灸疗法是将“冬病夏治、天人相应”理论与天灸相结合,是在每年夏季的初伏、中伏、末伏行天灸疗法,以达到扶阳驱寒,调整阴阳的目的,用以治疗和预防冬季好发的虚寒性疾病。现将三伏天灸疗法理论渊源、作用机理及临床应用概述如下。

1三伏天灸疗法历史沿革

    天灸又名自灸、发泡灸,是采用对皮肤有较强刺激作用的中药药贴敷或涂抹于穴位及患处,利用药物的刺激作用,使局部皮肤充血、发泡甚至化脓,从而达到治病效果的一种疗法,属于灸法中的非火热灸法。最早见于

  《五十二病方》,其记载了用芥子泥敷于百会穴使局部发泡以治疗毒蛇咬伤的方法。唐代孙思邀《千金要方》中首次提出“用旱莲草椎碎,置手掌上一夫,当两筋中

  (间使穴)以古文钱压之,系之以故帛,未久即起小泡,谓之天灸,尚能愈症”。而三伏天灸疗法溯源于明末清初医家张璐《张氏医通》载“冷哮灸肺俞、膏盲、天突,有应有不应,夏口三伏中用白芥子涂法,往往获效”。此后,三伏天灸法使用广泛,选用的发泡药物也较多,如白芥子、斑蛰、毛莨、附子、大蒜、生姜、毛盐、黑泥、石膏等。如《张氏医通》中记载治疗冷哮经典天灸方为“白芥子一两,延胡索一两,甘遂、细辛各半两,麝香半钱,姜汁调涂”,后世应用十分广泛。清代吴师机《理'渝骈文》中记载众多天灸临床医案及验方,将天灸应用范围扩大到内、外、妇、儿、五官、皮科等疾病。吴师机也将天灸剂型发展为膏、丹、丸、饼、泥等。

2三伏天灸疗法理论渊源

      “天人相应”及“冬病夏治”理论。自然界规律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生命活动受自然规律的约束和支配,这就是“天人相应”理论。《灵枢·刺节真邪》述:“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一年分四季,存在春生夏长秋收冬藏的自然规律,故人也应顺自然春养生,夏养长、秋养收、冬养藏。古代医家们提出了“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学说,三伏天灸疗的理论基础“冬病夏治”也正是源于此。清代医家张志聪提出“春夏阳盛于外而虚于内,故当养其内需之阳……”,在三伏天,人体应四时而阳气最为旺盛,但阳气随气血偏行于外表,在内则相对不足。三伏天灸疗法在此时将药物和穴位的功效相结合,给子机体温阳补益的治疗,借助自然界之阳气生发,乘其势而治之,最易祛除体内沉积的寒邪,从而达到阴平阳秘,冬病夏治的疗效。

      “治未病”理论。治未病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已变防渐等内容。在灸法中,在疾病未显露之时或发病之初,及时运用灸法增强机体抵抗力,迅速截断疾病的发展及传变,以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称为逆灸。逆灸是预防性的灸法,是“治未病”的重要手段。三伏天灸疗法是在三伏天治疗冬季好发病的手段,亦属于逆灸法,体现了中医“治未病”理论。

    阴阳五行理论。三伏天灸亦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根据的。中医阴阳理论强调阴阳对立统一,互根互用。正如张介宾曰:“夫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以阳生,阳以阴长。所以圣人春夏则养阳,以为秋冬之计。”故三伏天灸在夏季温阳补益,实则为秋冬储备阳气。我国传统历法干支纪口法推算规定,夏至日以后的第3、第4个庚口及立秋以后第1个庚口分别为“初伏”、“中伏”及“末伏”。三伏天属长夏季节,长夏属土,冬季属水,按其“生克制化”土可克水,《素问·六节藏象论》载: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三伏天灸疗法选择在长夏季节治疗冬季疾病,是有中医五行理论做基础的。此外,传统医学认为,庚日与肺经属金,而长夏属土生金,因此肺部疾病在三伏天庚日治疗有事半功倍之效。另长夏与脾皆属土,两者相接应,故各种脾胃病也易在长夏季节埋下病根。目前三伏天灸疗法开展最为广泛的病种即肺系及脾胃疾病,说明三伏天灸疗法在病种选择上亦遵循五行制化理论。

3三伏天灸作用机理

    经络腧穴作用。经络腧穴与脏腑密切相关,五脏六腑的生理及病理能通过经络腧穴反应在外,刺激经络腧穴亦能治疗五脏六腑疾病。三伏天灸疗法根据病和证的不同辨证选择穴位,再将刺激性药物贴敷在穴位上,刺激经络腧穴,发挥腧穴本身的治疗作用,并通过经络调整脏腑气血阴阳,进而产生补益治疗效果,正如吴师机认为“须知外治者,气血流通既是补,不药补亦可”。相对于针灸治疗,天灸所引起的水泡、皮损、瘀痕以及无菌性渗出性炎症,都会对穴位局部起到较长时间的机械、化学刺激,使经络腧穴持续发挥作用。

    药物作用。三伏天灸虽为外治之法,但其有外惹内效之功,通过药物外用却能对机体内部及整体起到调整治疗的作用。正如吴师机所言:“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也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外用药物要起到内治效果,机体对药物的吸收是重要环节。三伏时节天气炎热、阳气旺盛、气血运行偏于外表,肌肤膝理疏松,药物能刺激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速血液循环。药物的发泡刺激引起局部皮肤细胞蛋白质可逆性结构变化形成疏松组织,导致局部皮肤渗透性增加。三伏天灸多选用性味温热,具有较强刺激,甚至力猛有毒的药物,如附、白芥子、细辛、斑蝥、毛莨、延胡索、姜、生半夏、生南星等。其皆有通经活络、走窜开窍之效,循外治法“膏中用药,必得通经走络,开窍透骨、拔毒外出之品为引”之精要。研究表明,白芥子的水溶剂对多种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白芥子中化学成分白芥子、芥子酶在遇水后能生成硫代异氰对羟苄酯,有强烈刺激性,能使皮肤发红起泡。白芥子含有的芥子碱能修复辐射引起的致死突变,有效清除活性氧自由基,具有辐射保护作用。斑蝥所含化学成分斑蝥素具有升白细胞、抗肿瘤、保护肝细胞、调节免疫等作用,广泛应用于多种肿瘤及血液病的治疗。细辛化学成分及其提取物有解热镇静,抗炎镇痛,抑菌抗病毒,对抗心肌缺血和心律失常,改善组织血供,对抗支气管痉挛及抗变态反应和免疫抑制的功效。此外,也有医者认为药物对穴位的刺激所引起的局部发热和血流加快,可以起到类似艾灸的作用,能直接起到温阳散寒、温经行气、活血化瘀、通痹止痛功效。

    神经一免疫调节作用。三伏天灸通过药物发泡刺激使作用部位皮肤上的各种神经末梢进入活动状态,通过神经反射机制激发机体的调节功能,从而改善组织器自’的功能活动,调节和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研究发现三伏天灸可以使支气管哮喘患者的血浆SP减少,V IP合成释放增加,抑制气道神经源性炎症。并通过降低㏒E水平和升高T淋巴细胞转换率及cAM P/cGM P比值起到抑制Ⅰ型变态反应的作用。另有研究表明,慢支炎、哮喘患者行三伏天灸后T细胞酯酶、Th显著升高,提示机理免疫功能增强,并降低哮喘患者血浆MMS,解除其毒性。强直性脊柱炎

  (A S)C反应蛋白、免疫球蛋白升高为其显著免疫病理特征,研究发现三伏天灸可以使AS患者的C反应蛋、血清职㏒A、㏒G、㏒M显著降低。

4三伏天灸临床应用

4.1肺系疾病

    方药:房恭等通过对三伏天穴位敷贴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发现白芥子、细辛、延胡索和甘遂是三伏天灸疗法的基本组成药物,最常用的加减配伍药物有生姜汁、麝香、麻黄和肉桂。三伏天灸治疗肺系疾病普遍采用张氏的白芥子外涂方,亦有在此方基础上辨证加减药物的。如吕海丽用三伏天灸治疗慢性肺系疾病,在张氏白芥子方基础上月肺虚者加桂枝、防风,脾虚者加白术、法半夏,肾虚者加五味子、淫阳藿、肉桂,过敏性鼻炎加用白芷、细辛。张氏原方中原麝香一药,但由于麝香价格昂贵,黄继升等将新鲜麝香仁制成麝香酊,在敷贴之前于穴位表面适量涂抹,减少了麝香使用量,提高了麝香利用率,取得满意疗效。李晓屏将橡胶烊化后加入中药细粉及其它添加剂,制成巴布剂贴膏,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明显降低了对皮肤的刺激。郭燕蓉等用穿山甲、白芥子、麻黄、细辛、甘遂提取物加入卡伯姆及聚乙烯醇制成更为方便的控哮涂剂,和传统贴膏疗效无明显差异。

    穴位:文碧玲等对近50年来三伏天灸疗法治疗肺系咳喘疾病的文献进行数据挖掘,统计分析得出使用频率由高到低排在前10穴位为肺俞、定喘、心俞、膈俞、膻中、肾俞、膏育、大椎、脾俞、天突。腧穴归经频率最高位为膀胱经,达到60%,其次依次为任督脉、经奇穴、肺经、肾经、胃经、大肠经、胆经、肝经。基本处方穴数构成以35个穴位居多。因肺系病症寒热虚实、阴阳虚损各异,且“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故临床医者也常根据脏腑经脉辨证选穴。陈铭等采用辨证选穴治疗支气管哮喘,辨证取穴组中的脾气虚组加用脾俞,肾气虚组加用肾俞,其疗效明显优于相同证型未辨证取穴组。肺系病症以咳嗽、喘息为主症,长伴有多种兼症,故临床医者亦有在主穴基础上对症配穴。张巧玲等在选用肺俞、大椎、膻中为主穴治疗儿童慢性咳喘的基础上,咳甚者加中府,痰多者加丰隆,易感冒者加脾俞、关元,喘息者加肾俞、定喘。另外由于每伏相距不过10天,发泡的皮肤不能及时恢复,于是许多医者在三伏中采用几组不同穴位交替敷贴,这样既可以避免反复持续刺激导致的皮肤破溃,也可发抨更多穴位的治疗功效。

    疗效:郝重耀等用三伏天灸治疗慢支炎、支气管哮喘、变态反应性鼻炎三种肺系疾病患者共280例,3年为一疗程,有效率慢支炎组91.8%,支气管哮喘组90.2%,变态反应性鼻炎组86.2%,同时其长期疗效均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李丽萍等以三伏天灸防治支气管哮喘130例,观察1年后患者生命质量评分、哮喘症状、缓解时间、发作次数均明显好转,发作时间未见明显改善,临床总有效率80%。三伏天灸适应证型一般为虚寒型的慢性肺系疾病,对于有痰有热证型的患者疗效不理想。娄必丹等使用三伏天灸治疗不同中医体质患者反复感冒,发现气虚质、阳虚质、气郁质患者疗效优于痰湿质患者。同时将三伏天灸和三九天灸结合使用,发现在三伏敷贴结束半年后继续给子三九敷贴,能进一步提高疗效。亦有医者则认为将三伏天灸疗法与其他治疗方法结合起来疗效更佳。丁小红等以三伏天灸配合穴位注射治疗过敏性鼻炎120例,有效率93.3%、复发率35%,均大大优于单纯穴位注射对照组。陆兵等联合益气扶正平喘汤和三伏天灸治疗支气管哮喘缓解期40例,其中医症候疗效、肺功能改善均明显优于常规西药治疗对照组。

4.2脾胃疾病

    宋福学等以三伏天灸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40例,以中脘、天枢、肺俞、大肠俞、脾俞、足三里为主穴,肝郁脾虚型加肝俞,脾胃虚弱型加胃俞,脾肾阳虚型加肾俞、命门,总有效率87.5%,并提示脾肾阳虚型和脾胃虚弱型疗效明显优于肝郁脾虚型。计雪芳等用白芥子、肉桂、延胡索、制附子行三伏天灸治疗肠易激综合征60例,总有效率90.0%。樊莉等用三伏天灸治疗慢性胃痛115例,总有效率81.7%,其中三伏天灸对阳虚型、瘀血型、气滞型慢性胃痛疗效优于胃热型及阴虚型,并得出慢性胃炎病程越疗效越好的结论。衰坚荣等用三伏天灸治疗虚寒性胃痛365例,在初伏、中伏、末伏以及末伏后的两个庚日共行5次敷贴,总有效率87.95%。冯碧芳等在三伏天行天灸敷药治疗慢性腹泻44例,总有效率97.8%。郎笑梅将三伏天灸与参苓白术散结合治疗慢性腹泻68例,总有效率91.0%

4.3痹证

    孙维峰等用三伏天灸治疗风寒湿痹型类风湿关节炎,在选大椎、曲池、阴陵泉、丰隆基础上根据患病部位不同选取穴位,如腕关节取阳池、阳溪等,肩关节取臂臑、肩贞等,髋关节取髀关、环跳等,用透骨草、细辛、白芥子、肉桂、川乌、麝香、吴茱萸、生马钱子等药物发泡,总有效率96.29%,显效率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孙维峰等用相同方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40例,显效率也明显高于西药对照组。刘天冀以三伏天灸穴位敷贴配合熏洗治疗寒痹80例,药物选择白芥子、醋延胡索、细辛、威灵仙、乳香、没药、丁香、花椒,打粉以姜汁调膏,膝关节取犊鼻、梁丘、血海、足三里,踝关节取申脉、照海、昆仑、丘墟,肩关节取肩、肩髎、臑俞、肩前。总有效率97.50%,而单用中药治疗的对照组85.71%。谢红亮等选取颈夹脊、大椎、天宗、肩、曲池、外关、合谷行三伏天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60例,总有效率91.67%。陈志煌等治疗32例膝骨关节炎,选取大椎、曲池、阴陵泉、丰隆、内梁丘、鹤顶等穴位,以透骨草、细辛、白芥子、桂枝、川乌、麝香、生马钱子等药物发泡,总优良率75.00%。王海隆等对三伏天灸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关节炎、复发性风湿症等风湿痹病的临床疗效回顾性统计分析发现,三伏天灸疗法对寒湿痹阻、风寒痹阻、痰瘀痹阻、肝肾两虚等偏虚寒证型的疗效相对较好。

4.4其他

    妇科病、男科病:许建风以细辛、麻黄、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红花、生姜共研粉捣泥,在三伏天选取中极、关元、归来进行敷贴,治疗寒湿凝滞型盆腔炎30例,总有效率93.33%。朱现民等将三伏天灸疗法与药物热熨、艾灶灸、中药内服法结合起来,内外合治阳痿、遗精、早泄等男性生殖机能障碍病。

    肾脏病:黄咏梅等将何首乌、牛膝、肉桂、淫羊藿、苍术、制大黄等药物按一定比例研粉混合,以姜汁、蜂蜜调成慢肾膏,选脾俞、肾俞、命门、复溜穴在三伏及三九行天灸治疗慢性肾小球肾炎33例,均同时接受西医常规治疗。总有效率81.8%,明显优于单用西医治疗组,略优于非择时天灸治疗组。向俊将三伏天灸与中药内服结合治疗慢性肾衰竭,并根据辨证分型为肾阳虚型、肾阴虚型、  肾阴阳两虚型使用不同的敷贴药物。总体疗效优于非择时天灸加中药内服组及单用中药内服组。

    冻疮:杨燕妮等以当归、桂枝、细辛、花椒、丁香、赤芍研粉,加鲜姜汁及醋汁调膏,选取大椎、大杼、风门、脾俞、命门为主穴行三伏天灸,冻脸加太阳穴,冻耳加翳风穴,冻手加外关穴,冻脚加绝骨穴。总有效率90.2%,明显优于单用冻疮膏对照组。

5小结

    三伏天灸疗法临床疗效确切,同时还具有安全、经济、不良反应少等特点,但作用机理还不十分清楚。因此,进一步探索三伏天灸理论依据及作用机理,进行更加严谨的临床试验,才能提高其临床疗效,扩大其临床适用范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