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董氏奇穴

董氏奇穴治疗跟痛症

发布者::阳光中医针灸推拿   发布时间: :2014-10-18 16:14 浏览次数: :

 关键词:董氏奇穴;跟痛症

    跟痛症是一种临床常见症状,是指多种原因引起的跟腱及其附着处和足跟部的疼痛症状。临床表现为晨起、久坐、久立、久行到足跟疼痛不能着地,步履艰难。20025月至20046,笔者在临床上采用董氏奇穴-五虎穴治疗该症,效果显著,现将临床观察疗数报告知下:

1 一般资料

患者60,37,23;年龄最小者32,最大者68,平均53.2;病程最长者3,最短者2,平均病程1.8年。所有患者均经X线检查,排除跟骨骨折、骨结核、骨肿瘤、类风湿性疾病、无菌坏死等。其中23例有跟骨骨质增生,跟部滑囊炎13,跟腱周围炎7,足跟部脂肪垫炎3,跖筋膜炎14倒。单足发病52,双足发病8例。

2 治疗方法

取穴:董氏奇穴五虎4,五虎5。五虎穴位于拇指掌面第1节指骨的桡侧面,赤白肉际处,六点分法,5穴。自指尖向手掌,依序为五虎1,五虎2,五虎3,五虎4,五虎5。用28号毫针,针尖与皮肤垂直贴骨刺入2~4,单足痛刺健侧,双足痛刺双侧。针刺后,嘱患者用足跟着地行走、跺脚,由轻到重。留针10min,泻法,隔日1次。

3 疗效观察

3.1 疗效标准   痊愈:疼痛完全消失,行走无不适感,随访3~6个月无复发;好转:疼痛明显减轻,但行走过多仍有不适感;无效:治疗前后症状无改善。

3.2 治疗结果  60例中,痊愈35,好转24,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8.33%。治疗次数最短为1,最长为6,平均2.9次。其中1次治愈21例。

4 病例介绍

李某,,45,20041213日初诊。左足跟痛反复发作1年。劳累及久行后加重,前脚掌着地行走跛行。查:左足跟压痛(+),余未见异常。X线跟骨摄片提示:有跟骨骨刺形成。经上述方法治疗1,疼痛完全消失。随访半年无复发。

5 讨论

现代医学认为跟痛症多因跟骨周围软组织及滑囊病变所致,或由于慢性劳损或退变、外伤引起,真正致病机制是无菌性炎症。中医学认为跟痛症与肾虚、劳损、肥胖、外伤及感受风寒湿邪有关,中医属“痹证”。肝主筋,肾主骨,其中肝肾不足,筋脉失养是本,又兼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或过度劳损,筋脉瘀阻为标。笔者在临床工作20余年,曾采用风池、后溪、太溪、仆参、昆仑、大陵、三阴交及其他传统经穴治疗此病,亦曾获良效,但终不如董氏奇穴5虎穴获效神速。中医天人合一学说认为,每一个局部均与全体有关,每一个局部均能反映全体,也皆能以之治疗全体。按生物全息论,人体任一肢节都是整体的缩影,任一局部皆能治愈全身疾病,五虎穴董师原用于治疗全身骨肿,按此五穴之分布及主治,本身即有全息意味。五虎1善治脚趾痛,五虎3善治脚掌、背痛,五虎5善治足跟痛,五虎2、五虎4起加强针作用。临床上笔者以五虎4、五虎5治疗跟痛症。足跟部位肌肉少,足底神经末梢丰富,痛觉敏感,患者往往畏惧针刺局部。《标幽赋》说:“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黄帝内经 素问》缪刺论篇第六十三:“邪客于经,左盛则右病,右盛则左病,亦有移易者,左痛未己而右脉先病,如此者,必巨刺之,必中其经,非络脉也”。董师认为人体有自然抗病能力,并有相对平衡点,所以常采用“交经巨刺”,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左病针右,右病针左,绝不在局部针刺。长采用对应取穴,以远处取穴为主,配合动气针法。取五虎穴治疗跟痛症乃属手足顺对法,即将上肢与下肢顺向并列,以肘对应膝为中心对应,手对脚。董氏在治疗疾病时,强调以骨治骨,以筋治筋,以肉治肉,以脉治脉。跟痛症属于“骨痹”,故尽量贴骨进针。亦有学者认为骨膜有传导作用,所以贴骨进针可以加强疗效。进针后,边行针,边令患者活动患足,可以疏导经气,使针穴与患处经气相牵引,气至病所,常能立即止痛。

治疗期间嘱患者宜穿软底鞋,足跟下可垫海绵垫,避免受外伤。可以经常用热水泡脚,少做剧烈的跑跳运动,多用脚前掌着地走路。避免久立、久行及过度负重。注意保暖,避免受寒,适当控制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