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铍针疗法

铍针疗法治疗肩胛肌筋膜炎

发布者::阳光中医针灸推拿   发布时间: :2015-01-21 11:01 浏览次数: :

 肩胛肌筋膜炎又称肩胛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是一种因慢性劳损、 寒冷、 潮湿所引起的以肩胛部酸痛,有明显的局限性痛点,可触及硬结或束条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病变。笔者采用铍针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疼痛,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患者均为医院及骨伤科研究所门诊病例,年龄 2040 岁患者,病程 0253 年。

符合以下诊断标准:依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① 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②好发于两肩胛之间,尤以体力劳动者多见。 ③肩胛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④肩胛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肩胛部肌肉僵硬,沿斜方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大圆肌、菱形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改变,功能活动大多正常。 X 线片无阳性指征。

排除标准:①不符合肩胛肌筋膜炎诊断标准的。②不接受上述治疗的和不愿签署知情同意书。③颈部及肩胛、 肩等部位患有可能影响疾病诊断的疾病,颈椎病,外伤,骨折,肩部的肩袖损伤,骨折及脱位患者。合并内脏疾病可产生相同及相似症状者。④作用部位局部软组织出现皮肤破损及可能出现感染症状者。⑤正在接受其他相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效应指标观测者。⑥有出血倾向者。⑦不愿接受研究者。

治疗方法:采用铍针治疗,铍针为,直径 0305 mm,针体长 4 cm,末端扁平带刃,刀口为斜口,刀口线 0305 mm,针柄是用钢丝缠绕的普通针柄,长 35 cm 铍针操作包括以下几个程序:①定位。患者端坐,体位保持不变,术者准确触及到压痛点后,用指端压痕“十”字标记,作为进针点。 ②消毒。 用碘伏或碘酒-乙醇常规消毒进针点,消毒范围大于操作治疗范围的 2 倍。 ③进针。术者一手拇、食指捏住针柄,另一手拇、食指用无菌棉球或无菌纱布块捏住针体,针尖对准皮肤“十”字压痕的中心,双手骤然向下,针刃垂直进针。④松解。进针后进入皮下到达筋膜, 沿经筋走行进行 1 点或多点线式或扇形减张。 进针深度以刺破张力增高区和正常区交界处为宜,松解 36 针为宜,具体可视病情而定。病程较长、肌筋膜肥厚严重且肌张力较高的患者, 可行线式松解, 沿 1 个方向松解形成 1 条长0507 cm 筋膜裂隙。 ⑤出针。 松解后出针,用无菌棉球按住局部 23 min ,无菌敷料外敷,24 h 内保持敷料干燥、清洁。

治疗组一次性治疗,松解 13 个痛点,1 周后复查,根据痛点分布可再治疗 1 次,松解 13 个痛点,第 2 周后采集数据。所有患者无不良反应发生。经治疗,痊愈 30 例,显效 13 例,好转 12 例,无效 1 例。

中医经筋的理论基础   “经 ”源于 内经 》,《灵枢·经筋》中十二经筋的起点均在四肢指、趾端,终于头身,呈向心性循行汇聚。在循行途中分别或重复“结”“聚”于四肢关节部和肌肉丰厚之处。“疼痛”、“筋挛”、“筋转”、“筋急”“筋纵”均为肩胛部经筋的病理状态。 经筋与肌肉和筋膜有直接的相关。 肩胛部分布着诸多的肌肉组织。斜方肌、菱形肌、肩胛提肌、冈上肌、冈下肌、小圆肌、肩胛下肌,这些肌肉都起或止于肩胛骨周围。 肩胛肌筋膜炎多是外伤感受风寒湿邪以及劳损所致,筋伤劳损或外邪侵袭成痹,肩胛部肌肉长期处于紧张状态,产生水肿、渗出、肌纤维痉挛等病理改变, 导致筋膜腔室压力及表面张力增高和筋膜代偿性增生肥厚, 筋膜表面及穿过筋膜的神经受到牵拉和压迫,导致了疼痛等症状。

铍针治疗肩胛肌筋膜炎经筋机制    铍针来源于《灵枢》现在的铍针由原来的“末如刀锋”,改成了“末扁体圆,末为直刃”。 《灵枢·经筋》中提到“燔针劫刺,以知为数,以痛为腧”。铍针“以痛为腧”即在肩胛部经筋循行出现的痛点及局部软组织张力增高处减压减张, 刺切限制张力释放的纤维结缔组织如筋膜等,释放过高的筋膜腔压力,或通过局部流体静压的调整缓解对神经末梢的刺激,从而缓解疼痛。 另外,也可改变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加快炎症代谢产物的吸收,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引起疼痛的病理基础。本研究治疗组与对照组在治疗后 VAS、压痛数据、香蕉面积、软组织位移较治疗前均有改善。 对照组针灸按摩治疗仪是将电子脉冲调制中频技术,与中国传统医学经络学的理论结合为一体的技术应用, 具有使血管扩张、 改善周围组织血液循环的作用,使硬化的结缔组织变软,降低肌张力,解除肌紧张,从而缓解疼痛。 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说明从经筋角度运用铍针治疗能更有效缓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