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放血疗法

临床运用放血疗法治疗常见病总结

发布者::ygzyzj   发布时间: :2014-06-13 15:33 浏览次数: :

 摘要:放血疗法是祖国医学针灸疗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运用放血疗法治疗某些疾病疗效可靠,且具有取穴少、操作简便、起效迅速等特点,常取得药物疗法难以达到的功效。本文论述了放血疗法的概念及常用部位,并将在临床中运用放血疗法治疗发热、腰痛、哮喘的经验作了系统总结。

关键词:放血疗法;发热;腰痛;哮喘

    《素问·气血形志》篇曰:“凡治病必先去其血。”《灵枢·九针十二原》曰:“苑陈则除之。”《灵枢·官针》更有“络刺”、“赞刺”等刺脉法,可见古人对放血疗法非常重视。在临床应用放血疗法往往收到奇效,特别是对于一些顽疾的治疗效果明显。《灵枢·寿夭刚柔》中说:“久痹不去身者,视其血络,尽出其血。”《素问·血络论》说:“静脉者盛,坚横以赤,上下无常处,小者如针,大者如筋,刺而泻之万全。”可见放血疗法治疗某些疾病疗效可靠,只要辨证准确、应用得当往往能够一次见效。笔者现将临床上运用放血疗法的心得体会与同仁交流。

1放血疗法简述及常用部位

1. 1放血疗法简述

    放血疗法又称“刺络法”、“刺血法”、“点刺法”,是指用锋利的器械(现代常用三棱针)在患者体表上某一部位刺破血管使之流出少量血液,以期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放血的范围一般可指3大类,即经脉、络脉和孙脉,络脉是小静脉,孙脉是末梢毛细血管,这些血管在没有病变时不甚显著,因有病变才会出现,形如小红虫状或成白条状,隐在皮里或露在皮外,也有的成细小红点,漫散全身各处。经脉则指较大的静脉,形状特别明显,颜色特别紫蓝,呈怒张状态,俗称“青筋”,此种情况多发生在委中、尺泽、四肢外侧,更有发生在肩胛与腹壁的。在临床上,放血最重要亦最常用者即为静脉刺络。

1. 2静脉刺络常用部位

    常用部位有:(1)肘窝部,为自古常用之部位,相当尺泽、曲泽穴位视鼓起之青筋放血。《针灸甲乙经》谓:“心痛卒咳逆,曲泽主之,出血则已。”《针灸集成》谓:“热病极热,头痛引饮一日,以柔索缠肩下臂上,左右尺泽穴上下青络血贯,刺多出血,弃如粪汁,神效。”( 2)膝腘部,相当于委中穴(古称血郄,最适于刺血)之部位,效果佳而最常用。《铜人腧穴针灸图经》载:“委中者,血郄也,热病汗不出,取其经血立已。” (3)下臂部,相当于手三里穴之部位。( 4)下腿部:①阳明部位,相当于足三里、条口附近,视青筋放血;②少阳部位,相当于阳陵泉至阳辅附近,视青筋放血;③太阳部位,相当于承山穴部位,视青筋放血;.④太阴部位,相当于阴陵泉附近。( 5)外踩部,包括丘墟、昆仑一带,《灵枢·五邪》治项强痛兼眩晕,“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 (6)内踝部,包括中封、照海一带·(7)脚部:①阳明部位,解溪穴附近;②少阳部位,相当于临泣、侠溪、地五会等穴位附近。( 8)侧额部,相当于太阳穴部位。《针灸集成》曰:“若热极不能下气者,以绸系颈,则头额太阳及当阳血络自现,即以三棱针贯刺其血络,弃血如粪,神效。”(9)舌下部,相当于奇穴金津玉液,即舌下紫脉。

    除上述几大常用较大静脉部位外,尚有耳背、十二井、十宣、大椎、背后、肩峰、颜面等部位,由于这些部位较不易发现青筋或无较大静脉,因此治疗时不是寻找青筋放血,而是根据辨证寻找合适的部位刺针,使出些微红血,即达到治病目的。《太平圣惠方》曰:“耳后完骨上青络盛,卧不净,是痫候,清曰大脉刺之,令血出也。《针灸大成》载:“凡初中风跌倒,卒暴昏沉,痰涎壅塞,不省人事,牙关紧闭,药水不下,急以三棱针刺手十指十二井穴,当去恶血。

2运用放血疗法治疗疾病经验总结

    放血疗法的应用,早在《内经》就提出:“病久入深,营卫行涩,经络时疏,故不通”及“有所堕坠”,“恶血留内”,“寒气客则脉不通,等瘀血学说。笔者临床运用放血疗法根据“苑陈则除之”、“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的治疗原则。

2. 1发热

发热是临床常见症状,可表现为体温升高,也可表现为体温虽不高,但患者自己有发热感觉。中医学认为,本症由外感或内伤引起,外感常包括风寒、风热等病因,内伤则包括心火、肝火、瘀血、虚弱等因素,临床按表、里、虚、实进行辨证论治。放血疗法适用于发热辨证中证属表证、实证者。《素问·刺疟论》:“疟发身发热,刺附上动脉,开其空,出其血,立寒。”《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卷三:“上星:以细三棱针刺之微出血,泄诸藏热凑,不宜灸。”《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热无度不可止,刺陷骨穴出血。”《针灸聚英》:“热无度不止,陷谷以泄热。”《针灸集成》卷二:“热病极热,头痛引饮三日,以柔索缠肩下臂上,左右尺泽穴上下青络血贯,刺多出血,弃如粪汁,神效,出血与汗同,故也。以上均为古人用放血疗法治疗各种热证的临床经验总结,笔者在临床上也努力做到对发热病人辨证正确的基础上选用适当部位进行放血疗法,如前所述,发热可由外邪、心火、肝火、瘀血等因素引起,对于这样的邪盛发热,即实热证,当用放血疗法,以逐邪外出,起到治病求本的目的。

    病例:(1)于某,女,教师,34岁,于2008423就诊。患者外出受寒后出现发热、恶寒2天,伴咽痛、恶心呕吐。查体:T: 38. 8 C,咽部充血,双侧扁桃体II度肿大,舌质红,苔黄,脉弦数。诊断:感冒发热风寒证。治疗:大椎穴放血,加拔火罐,另少商、曲池、合谷点刺放血10余滴,复诊,诸症已愈。( 2)李某,女,5岁,200912来诊。其母代诉:2天前因高热,咽痛,全身酸痛,经某医院门诊诊断为流感,经肌注柴胡、青霉素,服安乃近,酒精擦浴治疗高热不退,昏睡而求诊。查体:T: 40 C,急性病容,咽红赤,扁桃体Ⅰ度肿大,心率130/min,肺呼吸音粗糙,触其四肢冷凉。即刺双少商、商阳出血。半小时后,体温降至39. 5 , 2 h后体温降至38. 6 C,四肢转温,微汗,神清,6h后体温降至正常,未再复升。

在现代针灸临床上,也有放血退热的报道,如贺普仁释针刺手足十宣、攒竹、大椎等穴放血,治疗表证局热。杨介宾针刺白会、太阳、耳尖、人中、十二井穴、尺泽、委中等穴以放血,治气营高热,均取得了满意效果。总结古人及现代名家对发热采用放血治疗的经验,放血清热具有以下特点:(1)刺末端部:人体四肢末端部离心脏最远,血管内的血流动力最小,故血中的病邪杂质往往沉积于此处的毛细血管中,造成“微循环障碍”,所以此处的穴位常被用来行放血之术。如“里实热证”、“发热兼口干”、“发热兼心烦”刺少商出血、刺关冲出血、刺十指问出血均有良效。头部为人体的上端,上主热,故本证也常选用头部穴来施放血疗法。如《循经考穴编》载:“在上星处行棱针出血,能宣泄热气。”( 2)刺血量大。正如《针灸集成》谓:“热病极热,头痛引饮三日,以柔索缠上肩下臂上,右尺泽穴上下青络血贯,刺多出血,弃如粪汁,神效。”由此可见,古人刺血要求出血量大,“弃血如粪”以求“驱邪务尽”方能见效,这值得当代针灸工作者借鉴,但也需要辨证准确方能正确施术。由此可见,对于热证辨证属实证、表证者在辨证准确的基础上应当大胆正确的运用放血疗法,往往取得良好效果。

2. 2腰痛

    腰痛是临床常见病证之一。中医学认为,本证由跌仆扭伤、感受外邪、肾万体虚等原因引起,临床可分为风寒湿痹、外感热病、腰肾虚乏、气滞血瘀等证型。其中气滞血瘀为放血疗法的适应症,采用放血疗法往往起到其它治疗方法达不到的疗效,古代文献中采用放血疗法治疗气滞血瘀腰痛的记载也很多。《针灸甲乙经》曰:“腰痛不可以顾,顾而有似拔者,善悲,上下取之出血,见血立已。"《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腰痛不可忍,针昆仑及刺委中出血。" ((丹溪心法·腰痛七十三》:“腰痛··…血滞于下,委中穴刺出血。’《类经图翼》:“委中:凡肾与膀胱实而腰痛者,刺出血妙。《循经考穴编》:“三阳络:挫闪腰疼,宜弹针出血。对于腰痛一证,除了上述按寒、热、虚、实、气、血进行辨证外,古人还根据经络进行辨证,而在根据经络进行辨证中放血疗法亦较为常见。如《素问·刺腰痛篇》:“足太阳脉令人腰痛,引项背尻如重状,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少阳令人腰痛,如以针刺其皮中,循循然不可以俯仰,不可以顾,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阳明令人腰痛,不可以顾,顾如有见者,善悲,刺阳明于}fT前三疴,上下和之出血。’,“解脉令人腰痛,痛引肩,目亢亢然,时遣溲,刺解脉,在郄中结络,如黍米,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

病例:高某某,男,40岁,建筑工人。200563初诊。因左侧腰骶部疼痛2年,加重1周前来求治。腰骶部酸胀疼痛,俯仰活动时疼痛显著,以左侧为甚,2年来反复发作,工作劳累时加重,体息后稍减;遇阴雨天疼痛加剧。否认有外伤史。查体:左侧第三腰椎横突处及两侧骶脊肌压痛明显,肌肉痉挛性强直。舌暗红,苔白微腻。西医诊断:慢性腰肌劳损;中医诊断:腰痛证,属寒凝气滞、经脉瘀阻。取阿是穴、双侧委中穴,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快速点刺各穴约0. 2cm深,刺后立即在该处拨罐,放血约2 ml。第1次治疗后即感胀痛明显减轻,再连续治疗5次,疼痛告愈。随访2年,未见复发。

与其它病症相比,腰痛用放血疗法的记载较多,在临床放血疗法治疗腰痛具有以下特点:( 1)视其盛者刺:放血疗法的取穴也当根据经络的循行来选取,如上述《素问·刺腰痛》篇中治疗足太阳、少阳、阳明之腰痛,就分别“刺其郄中太阳正经出血”,“刺少阳成骨之端出血”,“刺阳明于胻前三痏,上下和之出血。”《灵枢·五邪》治疗“邪在肾”的腹胀腰痛,取之涌泉、昆仑,视有血者尽取之。因为脉络青紫明显,说明此处瘀滞严重,则取此穴位则比取其他穴位的针对性强,而且此处脉内压高,可以获得较大的出血量,从而取得疗效。腰部受伤,常使膀胱经气受阻,瘀血往往积滞于该经之大关节部,故腘窝部常常是瘀滞严重的部位,脉络青紫明显,于此放血,则使经络畅通,腰部的瘀积得以消散,疼痛得以缓解。统计显示,放血次数最多的穴位是委中,这也说明放血当取腘窝内脉络瘀滞明显之处,即在委中穴附近,这也从一个侧面体现了“腰背委中求”的思想。

( 2)血当射以黑:《素问·刺痛论》刺解脉之腰痛,又要求“刺之血射以黑,见赤血而已”、以及“血变而止”可见治疗本证的放血量很大,在现代针灸临床上,安徽王秀珍氏治疗腰痛,在腰部和下肢相应穴位上施于刺血疗法,每次出血量为10- 50 ml不等。由此可见,古今临床经验是一致的,放血一定要足量,量不足则效不著。实证给予放血疗法是合乎辨证治疗要求的,但是《济生拔萃》云:“久虚人腰痛,刺而复发者,腰重不能举体,刺足太阳经委中二穴,在腘中央约纹中动脉,取经血立愈。这表明,委中放血,不但对实证腰痛,而且对虚证腰痛也有效。因为气虚可导致血瘀,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急则治其标”,故当虚人腰痛发作厉害,情况紧急时,也可用放血疗法以救急止痛。

2. 3哮喘

哮喘是以呼吸急促为特征的疾病,患者甚至可表现出张口抬肩、鼻翼煽动、喉间痰鸣等症状。中医学认为,本症主要病位在肺(包括肺系、气道,相当于西医学中的气管、支气管),又与脾、胃、肝、肾等脏腑有关,临床上分为寒、热、虚、痰等证候。放血疗法对于邪气壅盛之哮喘有较好疗效。在古代文献中,对于放血疗法治疗哮喘的记载也较多见。《素问·刺腰痛论》篇曰:“腰痛……中热而喘,刺足少阴,刺郄中出血。’”《千金要方》:“咳喘,曲泽出血立已,又主卒咳逆,逆气。”《千金翼方》卷二十七:“又刺手太阳出血,主肺热气上咳嗽,寸口是也。”

病例:许某,男,11岁,小学生,于20081220就诊。感受风寒后出现发冷、头痛、胸闷、呼吸困难,遂来诊。该患者曾于去年在本院呼吸内科确诊为支气管哮喘,一年四季常因感冒而诱发。查体:T: 38. 8 C,双肺广泛哮鸣音,无水泡音,脉象浮数,苔薄红润。西医诊断:支气管哮喘,中医诊断:哮证(风寒束肺)。治疗取尺泽、太阳放血,由于患者年龄小,怕针,一番解释工作后,在双侧太阳穴部,选取暴露明显的静脉血管,常规消毒,用三棱针对准静脉快速点刺,血液流出,每侧出血约10 ml,用消毒棉按压止血。同法在双侧尺泽穴上放血,每侧约出血5 ml。患者刺后立时感到头痛、胸闷减轻,半小时后体温降到36. 8 C,听诊哮鸣音明显减轻,未作其它处理。次日复诊,体温正常,哮鸣音消失,痊愈,半月后重复刺血治疗1次,至今未再发病。

放血疗法治疗哮喘总结具有如下特点:①点刺指端:因邪气多聚集在肢体末端,而肺在胸,手三阳经连胸,故可取上肢末端穴予以放血。如《子午流注针经》认为少商可治“寒热咳逆喘胀冲”,“三棱针刺血为功”,《针方六集》谓:“少冲治疗本证宜三棱针出血。”②.刺肘腕:因大关节处亦是邪气壅塞之处,故当针刺上肢部大关节(即肘腕部)穴,开而决之,以逐其邪。如《千金要方》云:“咳喘,曲泽出血立已”.《千金翼方》载:“又刺手太阴出血,主肺热气上咳嗽,寸口是也。”③砭刺血络。《素问·藏经气法时论》篇曰:“肺病者,喘咳逆气”,“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出血者。”可见放血还可取相应经络附近络脉明显处,因为脉络明显乃瘀滞阻塞之表现,于此处放血当有较好疗效。

3结语

综上所述,放血疗法是针灸临床的重要组成部分,实践证明,放血疗法具有醒神开窍、解毒泄热、活血通络、祛风止痉、止呕止吐、消肿止痛等作用,尤其是对喘、热、痉、呕、泻、昏厥、腰痛、喉痹等急危重证,不论年龄大小,均可随时点刺。且具有取穴少、操作简便、起效迅速等特点常取得药物疗法难以达到的功效,在应用中应注意以下问题:操作时宜轻、宜浅、宜快,出血不可过多,不可刺伤深部动脉。要注意无菌操作,防止感染。对于气血两亏,常有自发性出血或损伤后出血不易止的患者(血小板减少或患有血液系统疾病)不宜使用。当然目前放血疗法在临床应用时有很多不成熟的地方,如在穴位选择、出血量的控制、疗程选择和间隔时间等方面没有相应的标准,多是依据医者的临床经验,这就为刺血的临床应用以及推广普及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这就要求在临床工作中慢慢加以归纳总结,发现其规律,进而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创立以刺血疗法为主的一套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为推广应用提高理论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