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铍针疗法

铍针疗法治疗颈椎病

发布者::阳光中医针灸推拿   发布时间: :2015-07-22 08:23 浏览次数: :

 颈椎病,早在《内经》中已有描述,将其归属于“痹症”“骨痹”的范畴,是目前较为常见的中老年病,其发病已呈低龄化趋势。颈型颈椎病是颈椎病中最常见的类型,主要临床表现为颈部疼痛、酸胀及沉重不适感,可向枕部及肩背部放射,并伴有颈部肌肉紧张、僵硬感和压痛。关于颈型颈椎病的治疗,目前中医多采用针灸、推拿和理疗等外治方法,且都取得了一定的疗效。笔者采用铍针结合整脊法治疗颈型颈椎病,取得了较为显著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患者均为医院针灸门诊及住院患者,符合以下诊断标准:参考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中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颈肩背疼痛、僵硬、活动受限,伴有相应压痛点,椎间孔挤压试验、神经根牵拉试验均正常;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改变或椎间关节失稳,具有“双边”“双突”“增生”等征;CT示颈椎退行性改变。

纳入标准:①自愿参加本研究,并签署知情同意书者;②符合上述颈型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及相关检查;③年龄30~65岁之间者。

排除标准:①颈部有外伤史,不宜接受整脊治疗者;②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脏器衰竭者;③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剔除标准:不按规定方法配合治疗的患者;不能完成治疗,无法判定疗效及资料不全者。

治疗方法:铍针整脊组

(1)铍针法   铍针的规格:直径0.50~0.75mm,全长5~8cm,针头长1cm,针体长4~7cm,末端扁平带刃,刀口为斜口,刀口线为0.50~0.75mm。针柄是用钢丝缠绕的普通针柄,长约3~5cm。治疗时要使刀口线和手柄的平面标记位于同一平面,以辨别刀口线在体内的方向。

取穴:主穴为风池、天柱、C3~C5夹脊穴;配穴:颈部膀胱经的压痛点。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前额枕于手背上。医者手拇指寻找颈部体表压痛点,并进行标记。穴位局部及医生双手常规消毒后,采用直径0.50~0.75mm、长5~8cm的铍针,在标记的压痛点处,右手持铍针垂直刺入,进针到达筋膜后采用一点式松解手法,待患者感觉酸胀、局部压痛消失即可出针,一般进针深度不超过0.5cm,用敷料按压进针点2~3min。每次治疗选取3~4个穴位。

(2)整脊待患者完成铍针治疗后,进行整脊治疗。操作方法:①患者取俯卧位,医生立于患者一侧。医生在患者枕部、枕下部、颈椎两侧施以拇指按揉法、揉法、拨法、拿法、弹拨法8~10min,待患者头颈部肌肉完全放松、恢复正常的弹性。②患者取坐位,医生触诊寻找颈椎小关节紊乱部位,行屈颈旋转定位牵法。不能一次完成者,可在下一次整脊时复位。待紊乱纠正完毕,行松解手法以巩固疗效。隔日治疗1次,10天为一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疗效评定标准:根据《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制定疗效标准。治愈:原有症状体征消失,肌力正常,颈、上肢功能活动恢复正常,能参加正常劳动和工作;显效:原有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好转:颈肩背疼痛减轻,颈、上肢功能改善;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改善。

经治疗,76例患者中,治愈48例,显效20例,好转8例,无效0例。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人们伏案工作的时间日益增多,长时间的坐位状态使得颈腰椎的负担大大加重,致使颈型颈椎病的发病率逐年升高,并且年轻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由于颈型颈椎病的症状较其他型颈椎病轻,所以往往不被重视,以致反复发作而使病情加重。由此可见,颈型颈椎病的早期诊断与治疗对于颈椎病的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现代医学认为,风寒、潮湿、枕头不适或卧姿不当、颈肌劳损、头颈部长时间单一姿势、姿势不良或过度疲劳等,都可使颈肩部肌肉组织紧张痉挛,新陈代谢发生障碍,从而形成无菌性炎性反应,导致疼痛。局部的炎性渗出、水肿、粘连等因素,又使得颈肩部肌筋膜腔内压力升高,筋膜表面的张力增高,致使通过其间的感觉神经末梢因承受相应的张力和刺激而出现疼痛。

中医理论认为,颈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是导致颈部疼痛、僵硬、酸胀、上肢疼痛麻木等症状的根本原因。临 灸、推 拿、拔 治疗。铍针结合整脊疗法一方面可达到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之功效;另一方面又能通过疏通膀胱经脉,使病变局部的筋膜减张减压,充分松解粘连、解除压迫,故可缓解因皮神经的卡压而引的疼痛。此外,铍针治疗后肌紧张得到缓解,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新陈代谢得到加强,所以治疗后即有疼痛减轻感。结合整脊可以调整恢复颈椎的正常生理曲度,使之达到颈椎生物力学的内外平衡。治疗后应嘱咐患者不宜高枕,工作和生活过程中尽量避免不良坐姿,并加强颈部功能锻炼,以巩固疗效、预防复发。

本项研究结果表明,铍针结合整脊治疗颈型颈椎病的效果明显优于单纯整脊治疗,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