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铍针疗法
胸背部肌筋膜炎的中医铍针治疗
病例均为肩背部疼痛因为胸背肌筋膜炎所致患者,年龄 21 ~ 65 岁,平均( 45. 02 ±7. 69) 岁,病程观察 3 周。
确定治疗点: 需要特别提出的是,各个肌肉筋膜损伤的压痛点与引起激惹的部位,在诊断与治疗时都有重要作用,将治疗点规定如下: ①第 1 ~ 4 颈椎横突处,肩胛提肌起点处。②第 7 颈椎与肩峰之间的部分,斜方肌上外缘。③肩胛角下缘到第 12 胸椎棘突之间靠脊柱侧的部分-斜方肌下外缘。④肩胛骨肩胛冈的上部与下部范围内-冈上肌起点及冈下肌起点处。⑤肱骨大结节上部-冈上肌止点。肩胛骨上角处-肩胛提肌止点处。⑦胸廓侧面-前锯肌。⑧腋线后端上方部-肩胛下肌。
操作: 治疗组患者取坐位,头伏于桌面或椅背上,或俯卧位,胸下垫枕,做好皮肤标记后,常规消毒,垂直皮肤方向进针,铍针针刃与神经走行方向平行,纵行疏通,进针深度以穿过深筋膜为度,术后无菌敷料按压 1 ~ 3 min( 起疏通减压作用) 一般不会出血,无菌创可贴覆盖。
经治疗,60例患者中,痊愈23例,显效20例,有效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66%。
铍针是刃针的一种,亦有人将其归为针刀类里,为董福慧教授发明,运用网眼理论,使铍针与临床实践相结合,胸背肌肉筋膜炎,其主要表现,如感觉过敏、感觉减退、感觉缺失、感觉过度、疼痛等常见症状,在祖国医学中属于“麻木”、“不仁”、“痹症”、“痛症”等范畴。
胸背肌筋膜炎是肩背部疼痛的重要原因,压痛点多在“肩胛缝”区,有时可有一定规律的一组压痛点,压痛局部有不同程度的肌紧张或软组织异常改变,以结节及条索包块多见,一些部位有牵涉痛,患者痛苦大,长期的慢性积累损伤,虽然损伤轻微病变部位小,但在肌肉筋膜组织中产生纤维小结疼痛广泛,痛有定处,活动后减轻,日久则出现条索、包块、结节,单纯使用毫针治疗,可行气血,但对于包块、条索等,则治疗力量不够强,铍针可使筋膜被捅开多个洞,类似一块布被扎成“渔网”,形成网眼,以董福慧教授为代表的研究者们进行了大量的皮神经解剖,并做了大量的动物实验。研究结果可以证实: 单纯神经外松解减压可使受压皮神经的组织学和电生理学表现得到较好的改善。我们也正是在这一理论的指导下,进行了铍针治疗胸背肌肉筋膜炎的研究,进一步建立铍针治疗胸背肌肉筋膜炎的诊疗标准和技术规范。使得铍针这一体现中医特色的方法得以更好的推广并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