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铍针疗法
铍针疗法治疗跟痛症
年龄最大64岁,最小46岁,平均59岁。符合一下诊断标准: 参考《现代中医骨科学》的诊断治疗标准制定如下诊断标准:①足跟部疼痛,以晨起站立足跟部承重后疼痛明显,稍活动后减轻,久行久立后加重;②跟骨结节下方压痛明显。
排除标准: ①局部软组织存在炎症反应者;②有出血倾向者;③患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或脏器衰竭不能耐受刺激者;④糖尿病患者有肢体缺血或软组织感染倾向者;⑤有其他神经系统疾病者;⑥意识不清不能配合治疗者。
治疗方法:
1. 铍针的规格 直径0.5-0.75mm,全长5-8cm,针头长1cm,针体长4-7cm,末端扁平带刃,刀口为斜口,刀口线为0.5-0.75mm。针柄是用钢丝缠绕的普通针柄,长约3-5cm。治疗时要使刀口线和手柄的平面标记在同一平面上,以辨别刀口线在体内的方向。
2. 操作方法 ①定位:患者俯卧位,首先在患者足跟下寻找压痛点作为进针点。②消毒:局部以2%碘酒、75%酒精常规消毒。③进针:医者左手拇指按压在进针点的旁边,右手持针柄用腕力将铍针直接垂直刺入压痛点,使针尖通过皮肤、皮下组织到达深筋膜,在进针过程中可有突破感,寻找沉紧涩滞的针感,并在针感层进行松解疏通,即松解卡压之处的软组织,待针下无沉紧涩滞感时出针。不捻转,不留针,疾刺速拔。④包扎:出针后用无菌棉球按压针孔止血,无菌敷料覆盖针孔并包扎。
注意事项 一般治疗1-3次,每周治疗1次。患者应于治疗24h后方能在清洗治疗部位。
治疗标准:参考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诊断治疗标准制定如下治疗评估标准,按VAS疼痛指数标记法,在无任何暗示和启发下,患者面对标尺将游标置于最能代表当时疼痛程度的位置,医师则按标尺另一侧有刻度的一面记录疼痛的程度。标尺将疼痛由轻到重分为0-10。笔者对足跟部的疼痛按不同程度分为正常、轻度、中度、重度4级,并分别给予0、1、2、3不同的分值。每级划分如下:正常:无疼痛,0分。轻度:1-4,1分。中度:4-7,2分。重度:7-10,3分。
疗效评定标准: 疗效评定采用尼莫地平法:[(治疗前计分-治疗后计分)÷治疗前计分]×100%,以百分数表示。①痊愈:100%;②显效:≥67%;③有效:34%-66%;④无效:≤33%。
经治疗,42例患者中临床痊愈:15例;显效:19例;有效:7例;无效:1例。愈显率97.6%。对42例患者的VAS疼痛指数,通过统计学分析对比治疗前后的变化,治疗前患者的平均指数为(6.46±0.76),治疗后平均指数为(1.41±1.10),经t检验分析,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在临床上跟痛症的发病机制说法较多,多数学者认同如下观点:①足跟内高压。Massab认为跟骨痛是由于血液动力学有密切关系,在足跟受损伤时引起无菌性炎症,骨内静脉回流障碍,瘀血、缺氧、间质水肿而致骨内压增高引起疼痛。②神经卡压。Przuluki指出趾展小肌之支配神经枝周围纤维化(外跖神经的一枝)是促成跟痛的原因。即由于内跖、外跖神经枝受到周围软组织慢性炎症的卡压造成症状。③老化。Prichasub称是正常老年化过程,即中年后体重增加。导致足跟部软组织纤维化、退行性变,与平跖足也有关。因此说跟骨由于长期站立行走,剧烈活动,局部受到较大的压力,致足跟部的脂肪垫、滑囊、腱膜、韧带受到牵拉损伤,局部充血水肿,产生无菌性炎症,日久形成瘢痕、挛缩,局部应力改变,再由于跟骨本身的退变及周围软组织病变引起的引起跟骨附着点处不断钙化、骨化,甚至形成骨刺,造成患者足跟部疼痛,以负重时明显。
铍针是根据皮神经卡压造成的软组织高张力状态的特点设计研制,通过局部减压减张,取得理想的临床疗效。通过铍针对皮下组织、筋膜和肌肉的切割,使筋膜腔内压力减低,筋膜表面张力降低,松解黏连,消除瘢痕,从而消除感觉神经末梢所受的刺激和压迫,缓解疼痛。因此说铍针治疗不仅是松解黏连,而且是减压减张。另外由于术中对神经周围组织的损伤较小,因此术后神经周围形成的瘢痕少,不易再次形成卡压,从而可以使临床症状得到明显的改善。故铍针疗法相当于一种创伤较小的神经外松解术。笔者通过临床运用铍针治疗发现患者足跟部疼痛明显缓解,表明铍针能够松解黏连,解除压迫,减轻局部组织对神经的卡压,消除炎症,从而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