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新闻
首页 > 铍针疗法
铍针疗法治疗膝骨关节炎疼痛
患者年龄 50~65 岁,体重指数在18~24 之间的患者,符合以下诊断、纳入及排除标准 :诊断标准参照 1995 年美国风湿病协会制定的膝骨性关节炎诊断标准。 纳入标准:①符合诊断标准。②患者年龄在 50~65 岁之间,体重指数在 18~24 之间。③符合放射学病情分级标准(Kellgren 和 Lawrenee 法)Ⅰ-Ⅲ级。 ④在膝关节经筋循行线路上有明确的压痛点或有“筋结”。 ⑤符合病例排除标准。⑥签署知情同意书。⑦自愿作为受试对象能接受试验方法治疗,志愿完成疗程者。⑧如果已经接受过其他保守治疗, 需经过 5 d 以上的洗脱期。排除标准:①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疾病或脏器衰竭、 精神疾病等不能耐受刺激者。②膝关节肿瘤,风湿性、类风湿性膝关节炎,半月板损伤或先天发育不良, 膝关节外伤等引起的膝关节疼痛功能受限者,腰椎、髋关节病变导致膝关节疼痛者。 ③膝关节及局部软组织出现皮肤破损及怀疑存在感染者。④正在接受其它相关治疗,可能影响本研究效应指标观测者。⑤有出血倾向者。⑥不愿接受临床研究者。
治疗方法:铍针直径 0.3~0.
试验组每 7 d 治疗 1 次, 每次松解查体中较为明显的 1~3 个痛点, 某次治疗后如下次就诊时关节局部无明显痛点为治疗结束,即进行治疗后记录,但治疗次数最多不超过 5 次。如 5 次后仍有痛点,则按第 5 次的结果进行数据记录。
从中医经筋方面探讨铍针治疗膝骨关节炎疼痛机制 铍针来源于中医《灵枢》中,如《灵枢·九针十二原》中“九针之名,各不同形......五曰铍针,长四寸,广二分半......铍针者,末如剑锋”。 经筋是包括肌肉、肌腱、筋膜、韧带及关节等处的结缔组织在内的筋肉系统。《灵枢·经筋》所记载的十二经筋中有六条循行经过膝关节, 经筋病候表现为各条经筋集中一点,即整块肌肉的作用点在筋腱与骨连接的“尽筋”处,是肌腱的应力集中点,这个点经筋称之为“结”“聚”,是损害性活动的主要承受部位,也是疼痛的常见部位。膝 OA 患者关节外疼痛是关节软骨退变继发引起的关节周围肌肉韧带起止点、滑囊、脂肪垫等存在的劳损或炎性病变所致。 在对膝关节疼痛的检查过程中发现,关节外痛点出现率最高的胫骨内髁、髌内下,是髌韧带的起点和止点,为中医的结筋病灶点,与经筋理论关系紧密。 本研究对照组铍针从关节外的痛点治疗多为肌肉韧带的起止点, 是结筋病灶点,也是经筋的结聚点。
膝部经筋的“结”“聚”点从力学要素认为是肌肉韧带应力的集中点,从解剖学角度讲这些“结”“聚”点是神经分布最丰富的部位。 为适应膝骨关节炎病变后膝部经筋的高应力, 人体的经筋组织就会产生相应的变化。 应力的集中使该处的肌肉韧带发生痉挛、 筋膜挛缩, 筋膜和肌肉还会产生代偿性增生肥厚。 这些变化带来的是在一个封闭的筋膜腔室内的肌肉韧带组织增多,那么,筋膜腔室内的压力和表面的张力就会增高。 其筋膜腔室内的压力和张力增高必然对“结”“聚”点分布的神经产生牵拉和压迫,也就表现为膝骨关节炎患者的关节外疼痛。
现在的铍针由原来的“末如剑锋”,改成了“末扁体圆,末为直刃”,这种结构在膝关节痛点,即软组织张力最高处行减张减压, 刺切限制张力释放的组织如筋膜等,可释放过高的筋膜腔压力;或通过局部流体静压的调整缓解对神经末梢的刺激, 从而缓解疼痛。 另外,也可改变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加快炎症代谢产物的吸收, 从而从根本上消除引起疼痛的病理基础。试验组治疗后的 VAS 评分和压痛数据较治疗前均有改善, 这说明从经筋角度运用铍针治疗能有效缓解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