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艾灸疗法

灸法的继承与创新

发布者::阳光中医针灸推拿   发布时间: :2014-09-27 16:29 浏览次数: :

 <摘要> 艾灸,作为与汤药、针刺并列的三大中医药疗法之一,如今已呈现出萎缩趋势。灸法在临床上的逐步萎缩必然有其产生原因,只有在全面研究古代医籍有关艾灸疗法的记载,明确艾灸治疗的病种,在继承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科技技术与方法对灸法的疗效机理和影响灸法取效的因素进行全方位的研究,阐释艾灸疗法的物质基础,才能为灸法的传承与发展提供理论和技术的支撑,推动灸法的创新与应用。本文从灸法传承、现状思考、深化灸法研究及灸法的创新和展望等方面论述了灸法的继承和创新的意义和方法,并对如何进一步深化灸法研究提出了自己的学术观点。

<关键词> 针灸学;灸法;传承;创新

  中医药防治疾病的方法可谓相当丰富,或投以中药,或给与针刺,或予以灸疗,或施予推拿等各种方法,根据不同的病症特征而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则可收到相应的治疗效果。正所谓“故圣人杂合以治,各得其所宜,故治所以异而病皆愈者,得病之情,知治之大体也。”(《素问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唐代医学家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提出过“针而不灸,灸而不针,皆非良医也”。明代针灸学家杨继洲在其所著《针灸大成》亦指出“针灸药者,医家之不可缺一”。然而,当今在中医药临床中灸法却不被重视,重药轻灸,重针轻灸的现象较为普遍。如听之任之,灸法很可能逐渐走向衰落。因此,如何尽快更好地继承灸法,挖掘其在临床上的特色和优势,对艾灸有效病症加以整理、提高、创新并给予推广,已经成为当代中医药工作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1 传承灸法,思考现状

1.1 追源溯流

在现存中医最早的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中就有关于灸法治疗的记载。《黄帝内经》把灸法作为一个重要的内容进行系统介绍,对灸疗的起源、适应证处方及禁忌证多加论述,奠定了灸法的理论基础。三国曹翕的《曹氏灸经》是我国最早的灸法专著。王焘所著《外台秘要》对灸法尤为重视,针灸治疗均以灸方为主;崔知悌著《骨蒸病灸方》是专病灸治专著。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中,增加了隔物灸的灸治方法,如隔豆豉饼灸、隔泥饼灸、隔附片灸及隔商陆饼灸等,并扩大了灸治疾病范围。宋代闻人耆年之《备急灸法》是我国首部灸治急性病证的专著;庄绰《灸膏肓俞穴法》专门论述了防病保健灸法。王执中《针灸资生经》进一步扩大了灸疗的方法和范围。元代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中记载刺灸治疗56个病证,灸治涉及各科急性热病。清代的《神灸经纶》更是灸法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

从灸法的发展来看,自古至明清时期,灸法的发展处于不断强盛状态,而时至今日,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的制约,自近代以来,历史上曾运用广泛且疗效确切的灸疗技术遇到了新的阻力和困难:“国内重针轻灸、或只针不灸,国外有针无灸”的现状,已经清楚地表明存针废灸的局面现已呈现,迫切需求灸法在技术上进行一次革新。

1.2 灸法文献的整理研究

在浩如烟海的中医古典医籍文献中,有关灸法临床应用的记载为数众多:战国时期《黄帝内经》,晋代《针灸甲乙经》、《肘后备急方》,唐代《备急千金要方》、《外台秘要》,宋代《明堂灸经》、《针灸资生经》、《备急灸法》、《膏肓俞穴灸法》、《扁鹊心书》,元代《卫生宝鉴》,明清时期《针灸大成》、《针灸聚英》、《类经图翼》、《神灸经纶》等都总结和记载各种灸疗方法。

《灵枢  官能》:“针所不为,灸之所宜。”李梃在《医学入门》中指出: “凡病药之不及,针之不到,必须灸之。”可见,相对于中药和针刺,灸法有其自己的特点和优势。《素问  异法方宜论篇第十二》:“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其指出了灸法的适宜病症。对中医典籍进行系统的整理,一方面将会研究发现灸法多用于何种病症,用于何种病症是灸法的优势,以及灸法在临床应用中的使用禁忌和操作规律,这些研究结果无疑会促进灸法在临床中的推广应用;另一方面,根据古代医家对施灸的量记载,结合现在科技手段研发出一套既体现人本理念又合乎现在科学观念的施灸量,使灸法的操作和应用更加科学化、合理化。

1.3 挖掘和保护灸法的特色和优势

随着现代西医学的发展,中医在急诊方面几乎出现无为的局面,但从古代医籍来看,中医对许多急性病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特别是针灸优为突出。目前随着西药成本和价格的不断上涨,医疗费用也水涨船高,然而针灸具有廉价易操作等特点,而且对于某些急性病症的疗效也颇具优势,开发这些灸疗技术具有很大的临床价值和现实意义。这并不是要用中医针灸来替代西医,而是两者取长补短,既发挥临床疗效的优势,又降低医疗费用,取得双赢的成果。例如中医对昏厥病人苏醒方面的优势,灸法对慢性胃肠病的治疗优势等方面。

在临床灸法使用的调查研究中,会遇到一些针对某些病症有特色和优势的灸法,但是由于各种原因,这些灸法只是在小范围内应用。对于那些确实有特色和优势的灸法,可以对其进行大量的临床与实验研究,并且给予政策上的倾斜和资金上的资助,促进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应用。

2 深化灸法研究,创新灸法理论

2.1 深化灸法临床规范化研究,拓宽灸法适应病种,改变灸法应用危机

灸法在临床上的逐步萎缩必然有其原因。因此,首先要对临床上可以使用灸法的医师进行一项调查研究,以了解灸法目前在临床上应用的状况,从而分析临床医师不愿意使用灸法的原因。进而根据其相应的原因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案。首先从临床上对灸法的适应病种进行规范化研究,筛选灸法的优势病症和有效病症,规范灸法的临床应用。其次对于临床上经常使用且行之有效的灸法,应进行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对照、盲法研究,从循证医学角度探寻临床证据,为筛选特色灸法并为其推广奠定基础。最后,对于灸法的优效病种和特色灸法进行规范化研究,以便全面推广应用。以艾灸有效的相关性疾病为载体,通过临床客观化、规范化的研究,从临床角度阐释“针所不为,灸之所宜”的科学内涵,科学阐发灸法的继承与创新,改变针灸临床现存“国内重针轻灸、或只针不灸”的局面。

2.2 深化艾灸作用机理研究,创新灸法理论

目前关于灸法作用机制研究主要有如下几种学术观点。①认为红外线的温热刺激是治疗疾病的关键因素;②认为机体在艾灸温热作用下,激活了体内的一些特殊的物质,从而激活和加强了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发挥其治疗作用;认为艾灸使机体产生了非特异性的应激反应而达到治疗目的;④艾叶燃烧时产生的芳香气味,通过呼吸系统作用于机体,而产生通经活络,醒脑安神的作用。但到目前为止,尚没有一种学说能完全阐释灸疗的作用机制。

灸法可能是通过多系统、多途径、多靶点的综合作用而发挥效应的,免疫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均参与灸疗对机体的调节过程。从多层次、多角度地开展系统的研究,积极汲取当代科技的精华,将先进的现代实验技术与方法应用到灸法的机制研究中,揭示其作用原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2.3 加强灸效关键因素的研究,提高灸疗效果,推广灸法应用

灸效的产生取决于灸材的质、灸治时的量、灸的作用方式、腧穴的优化组合。灸质、灸量、灸的作用方式、腧穴优化是艾灸取效的四个关键因素。在灸材、灸的作用方式和腧穴配伍一定的情况下,决定灸法取效的关键因素就是灸量。

灸法和用药一样也必须达到一定的剂量方可见效,即有一定灸量。《医宗金鉴  刺灸心法要诀》:“凡灸诸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灸量,是施灸时艾在皮肤上燃烧所产生的刺激强度,刺激强度等于施灸的时间与施灸的强度的总和。达到一定的灸量就会产生一定的灸效。灸效,是不同的灸法与不同的灸量协同产生的灸治效果。影响灸量的关键因素有以下几点。①灸火势大小:灸火势大小是决定单位时间内产生灸量的决定因素。②施灸时间的长短:灸法和用药一样也有量的积累,施灸时间越长,施灸时释放的能谱和化学活性物质被机体吸收越多,即产生的灸量越大。③灸距的大小(灸温):灸距决定了灸部局部温度的高低和灸材燃烧释放的化学活性物质的吸收。④施灸频度:灸频是值得探讨的,它不仅与灸量的积累有关,直接关系到灸法的疗效,而且是灸疗法操作走向正规化的重要方面。通过灸量的研究,既能使灸的使用更科学又能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以便在国际范围内推广灸法。

2.4 深化艾灸效应及其物质基础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研究

资料证实,腧穴功能具有相对特异性,一定的腧穴对一定的脏腑、疾病有特殊的治疗作用,而对另一些脏腑、疾病则无治疗作用。如至阴穴对矫正胎位有奇效,而百会则长于治疗脱肛,四缝穴则对疳积效佳。灸疗的作用是温热作用、药物作用与腧穴的特殊作用相结合而产生的一种“综合效应”。因此,我们可以认为,腧穴的特异性是灸疗产生作用的内因,而艾灸的温热作用与药物作用则是灸疗产生作用的外因,两者缺一不可。因此,通过灸法作用效应及其物质基础的关键科学问题的系统研究,对发挥灸法最佳治疗效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目前,有不少研究者对艾灸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某些层面的探讨性研究,但其研究深度远远不够,只是从某一角度对艾灸予以解释。因为灸法产生效应的环节很多,除了与疾病的性质、部位、患者的体质、所处的环境等有关外,还与灸法的作用方式、穴位等有很大关系。所以,只有以艾灸治疗有效疾病为依托,研究不同穴位间、不同艾灸术间,以及穴位同艾灸术间协同效应和拮抗效应和不同因素优化组合规律,利用基因表达序列分析技术,在基因组范围内,对艾灸治疗反应性基因进行分析,进一步进行艾灸反应性基因的筛选、克隆、蛋白表达、纯化等全方位的研究,才能对灸法进行全面的阐释。通过灸法的临床和实验研究,既能筛选出灸法的优势病症,使灸法的应用规范化,又能探讨灸法作用的物质基础。

3 灸法的改良和创新

在对灸法临床应用特点和灸法文献的全面掌握以及灸法的临床与实验研究的基础上,必然会发现当前灸法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去修补这些缺陷和弥补目前灸法应用的不足之处,是灸法的创新的前提和基础。

3.1 灸材的改良

随着对灸法作用机制研究的不断深入研究,可能带来灸材的创新。传统的灸疗以艾绒作为施灸热源,有温热刺激和药理功效,但在燃艾过程中排放烟尘、污染空气,存在一定的弊端,是当前阻碍其推广和应用的主要因素之一。80年代初开始,出现了经加工提炼而成的微烟艾条。有将艾加工提炼有效成分为油剂,或直接涂敷治病,或再施用物理热源加温。这些方法的出现具有时代先进性,同时,也只是从某些方面继承和发展了艾灸法,但与传统的艾灸法相比较虽然操作便捷了,但其疗效却不如传统的艾灸法,所以继续探寻更加完美的灸材是很有必要的。

3.2 新型灸疗仪器的研制和创新

传统艾灸的应用不是很方便,所以已经有许多研究人员开展新型灸疗仪器的研制,取得了不少进展,WT电热艾灸仪、激光仪、多功能艾灸器、红外艾灸治疗仪、万象定位自动推进式艾灸器等仪器开发,并均已在临床应用,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这些仪器具有携带方便,易于操作等特点,但在临床疗效上,尚无法完全替代传统的灸疗,而且开发的成本相对较高,在临床上尚难以推广。在继承传统灸法基础上,用最新的固体非燃烧发热体工艺取代传统艾绒或艾条燃烧制热方式,创新施灸方式。

3.3 在技术和理论创新的基础上,推动灸法的应用和产业化

80年代,上海市针灸经络研究所陈汉平教授在国内外首先提出“针灸免疫”研究方向,迄今在国内外研究最为全面深入。研究结果表明,艾灸治疗桥本甲状腺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支气管哮喘(发作期或非发作期)、难治性肺结核和延缓衰老效果良好,避免了免疫抑制剂、甲状腺素(终生替代)等药物的不良反应,系统研究并阐释了针灸调整免疫系统功能紊乱,重建其稳定性的原理和主要机制,在技术和理论上有多方面创新。

研究显示,艾的燃烧产物和药物可通过灸热由损伤皮肤处渗透进去,产生某些作用;日本大西氏以姜和蒜为隔物施灸,证实其有效成分姜辣素和大蒜素可通过灸热作用于人体,从而产生治疗作用。笔者在临床上应用隔药灸(药饼由附子、肉桂等组成)来治疗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发现隔药灸组对患者的非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状态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其他各组。当前,中药的透皮吸收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灸药结合的研究,也可充分借鉴吸收现代药理学的方法,研制开发出一系列疗效确切的产品,并逐步实现产业化。

4 思考与展望

自本世纪末以来,随着人类疾病谱的改变及对化学性药物危害性的认识,人们已逐渐意识到传统医学的重要性,一股回归自然、崇尚自然疗法的热潮正在兴起。在预防医学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来审视艾灸这一传统的医术,特别是在艾灸治疗疑难病症、预防保健等方面加以充分的挖掘整理,让她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在研究古代灸法特点的基础上,全面了解当前灸法在临床中应用的状况,分析灸法临床逐步萎缩的原因,客观评价灸法当前在医疗界应处的地位,定位灸法的优势病种,发挥灸法的预防保健作用。

(1)开展隔药灸、化脓灸、天灸等不同的艾灸方法,治疗相关病症的临床与基础研究,阐释艾灸疗法作用机制,挖掘各种临床有效的灸疗方法,推动灸法临床与基础研究,拓展治疗病种,充分发挥艾灸疗法的特色和优势,改变“重针轻灸、或只针不灸”的临床格局。

(2)研究艾灸有效的相关性疾病,注重艾灸取效的关键因素研究:灸材、灸量、作用方式、腧穴优化,艾燃烧时产生特殊能谱,以及经穴配伍的协同效应和拮抗效应。在继承基础上,科学阐发灸法的治病机制,并在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3)以针灸临床有效病症为载体,阐释不同穴位、不同配穴方法、不同艾灸疗法,以及穴位同灸术间交互作用的探讨和不同因素优化组合的规律。

(4)从艾灸治疗有效病症出发,利用基因表达序列分析技术,在基因组范围内,对艾灸治疗反应性基因进行分析,进一步进行艾灸反应性基因的筛选、克隆、蛋白表达、纯化研究。

(5)进行艾灸物质基础研究,应用功能基因组学,从基因组整体水平上对基因的活动规律进行阐述;从蛋白质组学阐明生物体全部蛋白质的表达。